国有企业如何攻克改革路上的四大挑战?

 

2023兔年伊始,疫情放开之后的第一个春天,一切蓄势待发,国央企的新一轮改革也势在必行。据经济参考报的最新消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深化科技创新工作,加速产业升级和优化,成为多家央企2023年改革发展的重点。都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首先回望过去的路,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1

 

回望:

国有企业的发展坚实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纵观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这三个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发展阶段(1949—197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发展阶段(1978—2012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国有企业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国有企业在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混乱、运营管理能力薄弱、自主管理权限不足、激励机制欠缺等问题逐渐显露,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开始了改革之路。

 

 
 

1978年-1992年

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以及“承包制”等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进入了自主经营探索期。

 
 

1993年-2002年

国有企业为响应十四大报告中的“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开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自此,国有企业进入了现代化制度的培育与发展期。

 
 

200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步入现代化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期。及至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79家,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近80%,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标志着国有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重要改革事项;201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提到,“让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并以此为常态化机制。”至今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行动方针。

 

随着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民企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活跃、敏捷等优势极大的刺激了市场活力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又“重”又“大”的问题也被市场暴露无遗,成为国央企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挑战。

 

国有企业未来发展进程中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众多,赉擘斯结合专家团队的洞察和项目经验,就国央企改革中最为突出的四大挑战,与企业决策者分享我们的观察和分析。

 

 

02

 

国有企业改革道路上的四大挑战

 

持续深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只有这样,才能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市场化对于国有企业这艘“巨轮”而言,一朝一夕不足以产生质的改变。意识、组织架构、人员管理方式、产品和服务,甚至与之相关的外部利益相关方,诸如上下游供应链等,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1

意识上

从“旱涝保收”转向“优胜劣汰”

 

首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原因和实质,是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稳固国央企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一切生产资源由市场配置,使市场经济焕发自主性、自发性和客观性。公平参与市场分配机会,打破过去“权力至上”和“官本位”观念及行为。意识的转变,不仅要通过宣贯实现,还需要有坚实的制度支撑、激励机制,以及创新的管理方式,而时间作为最直接的见证者,会为此证明。

 

 

2

组织方面

强化管理人员任职条件

加强劳动用工契约化管理

 

打破“铁饭碗”的偏见。在管理层,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健全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员工层,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才能进能出。这么做不是不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在激励员工良性成长的同时,避免出现组织僵化、活力不足的问题,让组织“活”起来。

 

 

3

管理方式上,完善管理体系

 

管理的本质是优化生产力配置、加速生产力发展,而没有管理去讲所谓员工活力、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皆为空谈。成熟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斗志与活力,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内部改革更彻底,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然,国有企业在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质量上,要注意这五大前提:反应迅速敏捷、信息流畅不含糊、直白通俗不照抄照搬、流程高效不做无谓消耗、共赢共识不分散精力、公正清廉不潜规则。

 

 

4

人员管理上

劳动关系调整并非“洪水猛兽”

 

劳动关系是企业所有工作关系的总和,是员工在企业中的核心关系,也是员工发挥实际价值的第一关系。不仅包含员工入离调转、选育用留等关系,还象征着组织模式和形态。数据显示,员工关系融洽、团结互助的组织更具有创造力和活力,企业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则很容易为企业带来矛盾。也就是说,劳动关系既能牵制企业发展,也能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肩负保障社会稳定的职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面对深化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有时“人员调整”是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但国企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从而影响规模性人员调整的决心:国企背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大企业担当的精神使之在将企业做好、做强之外,还肩负着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而在面对经营问题,不得不对劳动力结构做出调整时,出于对社会波动的担心、社会责任的压力,也就很难将冗余人员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而对于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法律依据挑战、受到国央企体制限制的程序性挑战,以及与相关方沟通执行时的风险预防和应对,虽然道路充满荆棘,但也都有相应的方式解决。

 

拿赉擘斯曾介入的一个案例举例。M集团下属A公司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从事专用设备零件加工业务,产品统一定量、定价。公司生产操作人员占比约为80%,平均工龄达到10年以上。在生产经营面临连续3年严重亏损的情况下,A公司响应国企改革,将近千名冗余职工安排待岗、发放当地最低工资。此后,A公司通过集团内调动安置等一系列有利举措,在一年内帮助近一半的职工重新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但最终仍然有500余名职工无法安置。职工正值劳动盛年,持续待岗除了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以外,对职工而言无疑也是一直“内耗”。

 

为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针,落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计划,达成国有企业瘦身健体的成效,A公司经过慎重决策,做出解除500余名冗余人员的调整决定。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在赉擘斯20余位高级顾问与A公司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500余名职工实现95%协商签约。A公司也因为此次改革的平顺完成,被评为当年的“改革先锋”。

 

这一项目的顺利完成,关键在哪儿?

 

  • 通过尽职调查,掌握员工基本情况、管理合法合规性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站在企业战略高度,从依据层面、维稳评估、法律层面和操作层面预判风险并提报稳评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对法律条款的精准、深入理解,化解四大法律依据挑战,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  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能否使用“经济性裁员”进行调整?

-  国企职代会的否决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之间存在张力,怎么办?

-  已经进入待岗了,如何再“变更劳动合同”以满足劳动合同解除的前置条件?

如何平衡职工高于预期的经济补偿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通过透明到位的沟通和非诉与诉讼一体化的解决思路,以结果为导向,在不突破既定方案、保证整体公平的情况下与员工达成合意,确保企业目标能够按期实现的同时,员工也能满意认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是经济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科学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军,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中流砥柱。

 

国有企业必须攻克以上难题,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完善企业治理机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壮大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拓展阅读

 
 
 
 
 
 

 

创建时间:2023-02-01 07:30
联系我们
提交您的留言

成功案例

首页    行业洞察    国有企业如何攻克改革路上的四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