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别跟我聊法律,我只想看电影 | 年会不能停,HR打工人的新年还得继续

 

 

向下滑动

 

年关将近,又是一年一度公司集中大办年会的欢乐时刻。小编以为能从这部电影里获取一些办年会的新思路,没成想被一场酒后错调引发的荒诞职场故事在现实和电影中极限拉扯,一边看喜剧,一边照镜子。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剧透量刚好,还没看过的HR打工人可放心阅读)

 

 
 

01

 

互联网裁员潮,企业普遍正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以后您就是我的下属了”“大家都是自愿加班”9点之后下班还有福利,在哪儿待着不是待着,句句金句直戳打工人心声。

 

公司一边花6000万请明星办年会,一边大干裁员号称要降本增效,为了更好看的现金流,起名“广进计划”。

 

谐音梗扣钱,但在裁(财)员(源)这个场景下,却是无限戏谑。

 

从公司高管全员举手通过裁员决定、到全员宣贯、不知是否会进名单的人心惶惶,再到批量的一对一沟通和离职,这场景不得不说,真的太眼熟了。

 

要说裁员放在前几年,还是一个偶尔在热点中能看到的“瓜”,那么在最近两年,这一词汇的频繁出现,已经达到了“就在你我身边”的程度,甚至大家都已是“久经沙场”的亲历者。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在年关上映的电影,更是让我们这些裁员亲历者在看完之后五味杂陈。

 

场景一:裁员6000人,“广进”计划破土而出

裁员40%,共计6000人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当公司遭遇财务危机,你会向老板propose什么方案?

 

作为公司运营里最重的成本之一,用工成本变成了企业缩减成本首当其冲的部分,于是乎在电影里,“裁员40%、6000人”的决定被迅速做出,并在副总裁的带动下决策者全体举手、迅速通过。

 

 
 

启动一个新项目总要有个代号,“广进”这个名字,似乎更能为企业的现金流恢复带来生机。

 

6000人的裁员规模属实有点点夸张,却是将公司大刀阔斧的改革氛围艺术化到了极致。

 

而会上一再强调的保密,刚开完会裁员的消息就已经在社交媒体炸了锅。打工人帮助打工人,大家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避坑众和集团......

 

⦿ 电影“照进”现实

 

 

很多大厂对内部的“裁员”往往都用“优化”做为统一的对外口径。“优化”虽然不是一个法律用词,但确实是大公司最喜欢用的一个词。

 

很多公司出于内部保密需求,会给“裁员”项目起代号,比如北美某个稀缺鱼类,或者是一个效率提升相关的词汇,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公司对于变革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然而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些老板背着HR特神秘的把一群人拉到外面的咖啡厅商量关厂大计,却丧失了向员工了解真实信息的机会。

 

很多时候HR觉得方案都定好了,沟通应该很简单,我们管理很规范不存在历史欠账。但进场之后往往发现大家根本不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工资数据等硬性指标只能说明表象员工私下里的怨念,企业往往听不到——电影里展现的办公室生态,可以说是现实中的一面镜子。

 

规模性调整中员工的猜忌、揣测、谣言很容易促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分隐瞒会催生猜忌,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向员工展现公司的立场和帮助,才是人性化的真正涵义。

 

而谈到“广进”计划,电影里有多残酷,现实就有多狗血。

 

现实中花式裁员的企业比比皆是。最近一个公司裁员的新闻上了热搜:公司为了裁员而不给予员工补偿,竟然将公司搬迁至秦岭脚下(山里)。由于通勤距离过长、生活条件极其不便,十多名员工被迫主动离职。然而,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员工离职后不久,却发现公司竟然又搬回了市区。

 

 

怎样做得好裁员

 
 
 

“最佳雇主”榜单上的优秀公司,如何和谐处理人员变革?

爱奇艺的敦刻尔克时刻 | 毁掉品牌的不是裁员本身,而是没有方法的裁员

变革人员调整中“婆婆”太多,HR怎么办?

 

场景二:“优化”定名单是门艺术

“你是不是像我在裁员中忐忑”、“守着岗位加班加点的工作”

 

“优化”对员工来说,意味着没有工作、“丢了饭碗”;对业务线经理来说,可能也意味着不同部门之间的暗中“较量”。下达指标、各部门自己定名单,是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的方式,看着别的部门“照方抓药”,最好自己的部门能少裁点,因此能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多点许诺,抑或是借此机会扰乱人心,都是公司的暗中波涛正汹涌。

 

 

无事可做的新晋员工关系专员庄尼胡被当时还是他领导的杰克马派去数“headcount”。不太懂职场规则的庄尼胡不分时间、场合,点名、询问对方岗位职责的桥段,更是让已经笼罩在裁员阴霾下的员工们大惊失色:以为只要被庄尼胡点过名的,都会进“优化”名单。这一举动,鬼使神差地让“广进计划”推进得异常顺利......

 

 

 

⦿ 电影“照进”现实

 

 

“裁员”名单的制定是个最烫手的山芋。有的公司是高层直接划定范围、直接点兵点将,通常这样的方式和调整的背景有关,大多伴随着业务线的裁撤、部门取消、以及公司整体战略变革规划,业务部门较少参与人员名单的制定。

 

另外一种,则更具有挑战性,公司单纯的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而进行人员“裁减”,因此各个部门都要“贡献”一定量的裁撤HC——这也是公司业务部门和用人部门极限拉扯的地方——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客观困难,人裁没了,活谁来干?

 

有的公司为了自上而下的压指标,把各部门管理层拉到一个酒店闭关开会,直到优化的人选出来了才能结束离开。这种选人的方式,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标准难以统一,也对人员沟通造成较大困难。

 

有的公司会请一家咨询公司,以人才盘点的名义来进行筛选,希望以更科学的第三方视角,做到客观、中立,但实际上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客观。

 

还有一种国央企常用的方式,竞聘上岗。全体起立,全体再坐下。有能力的留下,不适配的离开。

 

 

定名单的艺术

 
 
 

知否知否,收并购时人力资源尽调缺位,暗藏风险

规调箭在弦上,“选”“留”“走”并存,企业如何断臂求生?

别让企业的人员变动影响兼并收购的进行和结果

 

场景三:为什么是我不是他

一对一沟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最后一次博弈

 

电影中员工批量离开,从工位起身,拿起自己的东西纷纷往公司楼外走的一幕,和流水线上锻造的标准化产品异曲同工。

 

镜头扫过一间间正在一对一沟通的小会议室,背景音里是员工向沟通者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无法回答的辛酸问题:“为什么是我不是他”“你知道二十多年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吗”

 

而大家心知肚明,自己只是公司里的一颗螺丝钉,被裁员的决定不可改变。即使“N+1都没给”,有的员工最终也还是同意了离开。有网友评论说,有的时候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原因,不是不想要,而是“算了”。

 

 

 

一提到裁员,大家的印象就是负面的。如视频里说,6000个人是6000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变,那裁员这件事就注定是这样的结果吗?

 

把一个大家都忌讳的工作做出正能量,很不容易。

⦿ 电影“照进”现实

 

 

去年赉擘斯的一位90后顾问在一个关闭清算的项目上遇到同为90后的员工。员工自始至终不同意协商解除,要“不蒸馒头争口气”、“和公司对抗到底”。一番激烈的沟通之后,员工心情很差,坐在休息区看手机。作为现场协调支持的90后顾问,看到这位员工的手机壳和自己的手机壳一样,都是篮球巨星詹姆斯,于是上前跟员工聊起最近的比赛,话匣子就此打开。

 

顾问说,我现在没有录音,也不是律师、不是顾问也不是HR,就是同龄人,来跟你分析会发生什么,让员工听完再做决定。从同龄人的视角,和员工分析利弊和法律要求,员工听进去了,并且有了很多思考。第二天一早,员工打电话来做出了决定:同意协商解除。

 

在另一个项目上,顾问遇到一个80后IT男生,谈了一会之后他同意协商解除,但拿起笔时手突然抽筋了,没办法写字。他尴尬的笑了笑,说自己是第一次经历裁员,有点紧张,然后他又试图拿起笔再签,但是右手又抽到了一起。几次尝试都不行,他急的掉了眼泪。我们一位60多岁的老顾问,倒了杯热水给他,抛开解除不谈,从人生和职业规划的角度宽慰和开导了些许后,他破涕为笑。

 

我们也遇到过带着家长一起来沟通的95后员工,也有带着律师来的,有整个业务团队一起进来要求集体沟通的,也有谎称自己患有精神类疾病拒绝沟通然后就联系不上的......不是说员工不好,而是在这个经济下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将要面对的员工关系管理环境会比以前更加复杂。

 

真的解开员工心里被裁的那个结,关照到员工的情绪和需要,才是化解矛盾和对抗的关键,也是沟通要达成的目标。第三方顾问谈也好,HR谈也好,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东西,才能真的进到别人的心里。

 

具体到如何进行沟通协商,很多HR包括业务管理者,在脑海中的第一反应要么是商量(Discussion),要么是谈判(Negotiation)。这两种状态直接体现了管理者在面对与员工协商时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在被动离职这个场景下体现的,要么是经济补偿水涨船高,要么是将矛盾对立激化,随之带来的是时间的消磨和隐性成本的增加。

 

“协商”是通过法理情有效的沟通,最终既达成企业的调整目标又让员工能够充满信心的转换职业舞台,开启人生的下一个新篇章。以被动离职场景举例,沟通过程阶段性强、不能无休止的拖延,要保证整体的大公平,和对个体的尊重,沟通策略非常重要,而沟通前的调整策略更不可或缺。协商不应该是自由市场式的讨价还价,而应该是经过充分调研准备,后的一次性协商。

 

这就需要沟通者在方案设计之初就内部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管理的现状和员工诉求。识人心、懂人性,用善意换取善意,在公司调整决定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有温度、有胆量、有高度地去帮助员工进行分析,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在非诉阶段即解决劳动争议的目标。

 

真正的幸福感,对HR来说其实来得很简单,完成各种Mission Impossible的项目,在用心地与员工一对一沟通后,员工离开前对你说一句“真的谢谢您”,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在那一刻,由内而外地迸发。

 

如何做好与员工的沟通?

 
 
 

离职沟通一时苦,一直沟通一直苦?

离职沟通,员工请来律师和HR对峙,怎么办

与精神类疾病员工的沟通,如何把握法-理-情平衡?

 

场景四:“今晚八点,地下车库03区”

员工建群+地库聚集拉横幅+现场直播,裁员沟通buff叠满怎么办

 

一则社交媒体上的呼唤,立马在当晚兑现成为被裁员工地下车库大聚会。选出意见领袖、对齐大家的需求,几声齐声的呐喊,似乎赢得属于劳动者光辉和荣耀的时刻就在眼前。

 

 

 

视线来到第二天,被选出来当意见领袖的资深老员工坐在了庄尼胡的对面。“公司派我来优化你”,一场看上去剑拔弩张的离职沟通即将开始。

 

想借此机会要更多的程序员着急要谈钱,结果庄尼胡将领导赋予他“上下10%浮动”的权利,理解成了“涨薪10%”的权利,在老员工即将举起写有暴力裁员字样的横幅时,表示“恭喜你,涨薪10%”——全体蒙圈,包括通过老员工直播实时观看谈离现场的全体员工。

 

前一天晚上还聚在一起“抱团”想对策的员工,立刻土崩瓦解。庄尼胡的领导在总结大会上“赞扬”道,这一做法有效分化了小团体,有效推进了“广进”计划的实施。

 

 

⦿ 电影“照进”现实

 

 

我们的顾问总会碰到HR惊慌地举着手机走进项目组的会议室,拿着员工微信维权群的截图,告诉我们员工在群里又计划要打横幅去政府了。而社交媒体的发达,员工视频直播裁员、视频录制裁员、在协商离职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被裁员的心路历程,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也成为家常便饭。

 

到了年关、裁员众多,更有很多法律博主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职场博主拍小视频、开直播,以自身多年成功的对抗经验,教大家如何有效提高自己在被动离职时的话语权。

 

员工维权意识的增强甚至是“过度”,是企业主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很多著名的群体性事件都是意料之外,但实际上也是情理之中。

 

企业大刀阔斧的裁减人员动作让本就身处恶劣再就业环境中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和难以接受。疫情后招聘需求几乎每个月都在收缩。找工作难、找到好工作更难。员工关注个人利益,要离开了,谁都想孤注一掷拼尽全力跟企业再闹一闹,抱团、找律师,为自己再多争取一点。

 

而所有的这一切,在社交网络的微革命时代都以几何级的速度被放大和传递着。自媒体时代,媒体和舆论更加关注企业负面消息,仅微信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在过去的一个月内用户在微信中提到“裁员”二字的单日最高次数达到162,553,963次。

 

截至2024年1月4日,近一个月的微信指数数据

 

 

如何应对沟通中的疑难情况?

 
 
 

看日企如何化解业务迁移过程中人员调整的不确定性

解除合规问题员工爆出患抑郁症,应如何和谐化解?

 

场景五:怎么就不能全员降薪?非要裁掉一部分人吗?

“集团想省钱可以从别的地方省,那是多少人的饭碗”

 

 

 

检查项目情况、监督项目进展,是“广进”计划发起者,副总裁杰弗瑞的职责所在。当领导听闻距离在会上“拍脑门”定的6000人目标还差300多人时,领导问,这300多人还能从哪儿出,下属将“矛头”指向了众和集团的发家地:庄尼胡被调任之前所在的老工厂,同时集团董事长也是从这里当厂长后逐渐将公司发展壮大。

 

于是,为了让裁撤老工厂变得“名正言顺”,从数据造假、不合格产品掺杂,到甲方代表配合一起表示供货不合格,一出大戏的结尾,落在了庄尼胡稀里糊涂地签署裁撤工厂的决定上,并且公司将带有庄尼胡签名的决定下发到了工厂——所有工厂员工都知道自己所在的工厂是被自己人“卖了”

 

且不说庄尼胡反应过来后的懊悔万分以及后续为老工厂四处奔走、找寻被陷害的线索,单就裁员这件事来说,高管为了裁够当初在会上立下的flag而对原本生产都符合规范的老工厂“做手脚”,实在是将喜剧的荒诞表达到了极致。不过现实情况中,企业做出裁员决定还是基于业务和员工需要考量、需要谨慎再谨慎的。

 

那么,企业进行裁员,能实现大会上说的挽救现金流吗?目的究竟是什么?可以不裁员吗?

 

当庄尼胡携老工厂员工完成调查取证,做好素材、准备在年会上大放异彩,却被副总裁杰弗瑞堵在了去年会的路上。庄尼胡提出,“咱们可以不裁员、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所有人都降一点工资”,领导却给庄尼胡泼了一盆冷水:谁会愿意为了更多人不被裁,主动要求降薪的?这是人性。

 

⦿ 电影“照进”现实

 

 

事实上,裁掉一部分人,或是集体降薪,都可以实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

 

但现实的情况是,到不了让全体员工去商量来考验人性的时间,企业就必须要做出决断了。

 

选择裁员是为了轻装上阵,留下精兵强将。集体降薪是为了保留人员暂时度过现金流捉襟见肘的时刻。无关道义,只有利益。

 

当然,在大部分决策者的眼中,裁员是优化人员结构,优胜劣汰,是企业的一次重生;而降薪,表面上是同甘共苦,实际上很容易伤害有能力的员工,造成日后人才流失的后遗症。

 

不管是哪个,对于留下的人的影响无疑都是负面的。对于业务管理者来说,花较多时间去谈走一个员工所获得的业务收益,远不及去做好留用员工的心理建设来的有价值。

 

很多公司“逼着”业务经理去做离职沟通,看起来承担了必要的担当,但是裁员的目的不光降本,还要着眼未来。所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让业务专注于业务,才是最“省钱”的方式。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

 
 
 

裁员在即,你想面对老板还是裁员顾问?

撤出不易,请体面地离开中国

 

02

 

灵魂拷问:都裁员了,还有钱办年会?

写在看过、笑过、共鸣过之后

 

事实证明,在整个市场都在降本增效的趋势下,企业裁员降本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但是降本不是目的,增效才是。

 

节约出来的人力成本用在哪里才能增效?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抢占先机优势?

 

提高业务线管理者的员工管理水平,提升业务产出效率,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建立企业内部顺畅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当然,也包括办年会、团建在内的企业文化活动,提升团队士气。

 

除此之外,更体现在如何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放得下焦虑、看得到未来

 

以上说的这些工作做到、办好,需要业务有创新思维。

 

HR难做,难就难在以上这些工作HR都有份儿;而在员工心中,不论是在入职前还是入职后,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不平等感”,很多一线的真实情况就无法真诚地向HR表达,HR成了“夹心饼”。

 

但HR负责的裁员照样要做,企业文化也一定要做。就像电影里老厂长也就是董事长当年嘱咐下属的那样:年会不能停,给大家打打气。

 

众和集团当年的年会,也只是在车间里搭台子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没有大费周章,但是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大伙的团结一心成就了公司不断的发展壮大。

 

年会丰俭由人。说到底,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

 

 


 

 

2024年3月15日-16日

赉擘斯疑难个案实战训练营·上海站

即将启程

 

巩固劳动法律基础知识

提升离职沟通沟通能力

重构劳关处理思维方式

2024,让我们带着新思维轻装上阵~

 

报名及课程详情

点击图片了解!

 
 

 

 

创建时间:2024-01-11 13:06
联系我们
提交您的留言
首页    社会热点    HR:别跟我聊法律,我只想看电影 | 年会不能停,HR打工人的新年还得继续